4月的麻栗坡县,骄阳似火。
全国网络名人、名博作家一行十多人,在县委书记彭辉的带领下,“闯”进了神秘的“原始部落”——彝族支系白倮人居住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委会城寨村。
城寨村位于麻栗坡东部,距县城134公里。一进村庄,眼前古老的原始森林、长满青苔的古城门,令我们恍如走进了远古的部落。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寨前寨后古树参天,寨中绿树成荫,几个成年人才能合围的大树随处可见,树林中生长着的珍稀濒危植物榉木和许多珍稀野生花卉,让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叹为观止。
根据一些民族学家的推测,城寨村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白倮人部落。其衣食住行与其他地区彝族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保留完整的古朴着装、奇异民间风俗和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近年正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在白倮人内部,生活习惯也呈现地域性差别,其复杂的历史渊源和多元的文化传承因子,给白倮人抹上了几丝神秘色彩。有关白倮人的文献记载较晚,最早在明代天启年间的《滇志》中有所提及,但白倮人到滇东南的确切年代,尚不得而知。至今,白倮人在文山州境内主要以富宁及麻栗坡县一带的最具特色。2009年,城寨村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沿着茂密的林荫道,我们来到了村中白倮人的“长老”、文山州 “非遗”传承人陆孝忠家中。他看上去40多岁,身着汉族服装,讲着不标准的汉话。他热情地领我们进了他的家。他的家由别具一格的干栏式建筑组成,整座房屋除屋顶用瓦片外,其余全部用木料,这里茂盛的树木为倮族建盖房屋带来优越的条件。整座房屋用56或66根圆木支撑,他们用斧子劈出各种方木、圆木、木板,然后环环相扣而成,不仅工艺精美,还劈出回廊走道。其住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家人居住,下层关牲畜。上层用木板隔成数间,进门一间最大,中间置一火塘,作为客厅。白倮人的粮食一般不堆在木楼内,而是有个小粮仓。我站在他家的走廊上放眼望去,村中鳞次栉比的干栏式建筑似一道独特的风景,显示了古老文化的缩影。
董干镇的镇长介绍说,城寨的历史悠久,寨中已没人能说清这个寨子建于何年何月。白倮人没有文字,故城寨的白倮人是何时迁徙而来,已无法考证,只知道他们的祖先来自新疆南部的昆仑山区,因遭灾害袭击,艰难辗转逃到此地时,方圆百里皆为原始森林,无人居住。由此推断,白倮人可能是最早迁徙至此的民族。
如今,城寨村共有94户411人,全部为白倮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2008年由麻栗坡县委、县政府投资135万元,各部门整合资金35万元,当地群众投工投劳建设成了民族生态示范村。
为了欢迎我们,陆孝忠带领村中的其他几个白倮人为我们做起了饭菜。他们做饭不用正规的灶,而是用三个石头支锅而成,逢年过节都要吃染色的糯米饭,而染的颜色根据节日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如过大年用花色和蓝色,过荞菜节用黄色。这一天,是(农历)四月头龙之日,也是白倮人的传统节日——荞菜节。我们赶上了一桌丰富的饭菜,原生态的鸡肉、猪肉加青菜,个个吃得满嘴喷喷香。
饭后,我们来到了村中一个自然形成的广场上,参加白倮人隆重的荞菜节。荞菜节属祭祀性节日,白倮人祈求年年丰收在望,生活富裕。换上了民族服装的陆孝忠说,他从18岁起从父亲那里接过了传承白倮人文化的担子,每年,在白倮人隆重的荞菜节上,他都要带领全村人跳“荞菜舞”。
在广场旁边,支起两个铜鼓,每对都分“一公一母”,公小母大,公鼓响音洪亮;母鼓响音大而低沉。鼓面中间有个太阳星,光芒四射。鼓形是顶大于胸,在胸腰间各有四只耳环供抬用,鼓身上的花纹组成波纹圈状,鼓身中空无底。只见身着盛装的白倮人,在铜鼓和皮鼓的敲打声中,男女老少手拿一支木叶代表荞菜,载歌载舞地跳起了“荞菜舞”。舞蹈表现了白倮人的生产、生活的习俗,有较高的艺术性,凝结着古老民族舞蹈的风格。
在舞蹈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白倮人的服饰了。灰白色的基调,妇女头上戴的银饰闪亮耀眼。白倮人的服装都出自自家妇女之手,她们自己纺线、织布、点花、蜡染、绣花,然后制作成衣,工艺十分精细,因此制成一套衣服基本上要花上一年的时间。城寨的姑娘从小就跟随母亲学织布、染布,绣花、做衣服,谁家女儿或媳妇做的衣服最漂亮就会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平时姑娘和妇女们都要穿上亲手制作的新服饰让人们评头论足。
白倮人的婚恋也非常奇特。白倮人至今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即使走出倮寨成为国家工作人员的白倮人,也只能与白倮人通婚,与其他民族结婚的极少极少。以前倮人的婚姻由父母包办,现在虽然可以自由恋爱,但依旧被倮人之间的婚姻小圈子所禁锢。白倮人的婚礼极其简单,不送彩礼,也不请客吃饭,女方与男方结婚后,女方住在娘家,直到女方怀孕后才到男方家定居,当地称作“坐家”。白倮人离婚也非常简单,男女双方把各自的老人请到一棵大树下,杀一只鸡,用鸡血涂在双方的手上,即宣布婚姻终止。两家人把鸡吃完,就算正式离婚。
白倮人也是一个喜爱唱歌跳舞的民族,过荞菜节要跳“荞菜舞”,新房修好要跳“进新房舞”,平时玩耍就跳“月亮舞”、“竹竿舞”,老人去世跳“铜鼓舞”、“三胡舞”,犁地时唱“牛歌”,喝酒时唱“酒歌”,栽秧时唱“栽秧歌”等等。
在歌舞的海洋中,我们感受古老神秘的白倮人文化,流连忘返,沉醉如痴。(李悦春)